经济发展
工业乡镇工业蓬勃发展,西青区乡镇工业起步于50年代后期,崛起于80年代,是中国乡镇企业百强区县之一,在全国排名第33位,工业总产值平均两年翻一番,确立了乡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,1995年开始第二次创业,其核心是实现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转变,实现产品高档次,技术高层次,经济高水平,管理高质量,使乡镇企业由资源消耗型转向科技主导型。形成了化工、机械、汽车、金属轧延、医药、纺织、金属制品、等13个大类,32个行业的企业1172家,全区集体固定资产达46亿元
农业西青区三天津是最大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之一,近年来,按照:“服务城市,富裕农民”的方针,建成7万亩蔬菜生产基地,8万亩淡水养殖基地,4万亩果品生产基地,年饲养10万头以上生猪和120只蛋鸡及元鱼、肉鸭、珍禽等副食品生产基地,增加了对城市的有效供给,提高了农业效益。蔬菜总产量37.38万吨,果品1.22万吨,淡水鱼3.25万吨,肉类1。68万吨,禽蛋1。47万吨,奶类5693吨,肉鸭出栏118。52万羽。西青区有悠久的蔬菜生产历史,出产全国出名的“天津大白菜”、“沙窝青萝卜”等,远销东南亚、香港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。反季节种植技术的普及。保证了四季均衡上市。南菜北引、外销内引使名、特、优、新品种不断增加,空心菜,紫甘兰、绿菜花,小棚茄子等64个品种领先占领市场。渔业生产在提高鲤、鲢、草、镛喂养技术的同时,引进扣蟹、元鱼、牛蛙、白鲳、革胡子鲶、叉尾回鱼等名优品种,占据天津市场。西青区被称为天津市的“菜篮子”、“鱼篓子”。西青区今后农业生产将以特色农业、精品农业位主攻目标,走产供销、种养加、贸工农、农科教一体化道路,加快农业生产化步伐。同时加大投入规模,调整结构搞特色,优化服务上水平,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。
第三产业天津市外环线1/3路段在西青区界内,4个街镇座落于市区或与市区接壤。西青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,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步伐,使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,形成了以市场建设、房地产开发、午夜管理、商品及集散市场、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。初步建立起一批以中心城镇和外环线为依托的功能齐全、覆盖面广、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。先后开发建设了300多万平方米的别墅、公寓式商品房,建成了杨柳青商城、天津家电市场、旧物调剂市场、汽车交易市场、信誉杯家具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,全区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50个,形成了王顶堤、李七庄、中北、梅江四个市场群。年成交达65亿元。其中,红旗农贸市场已成为全市最大的水产、蔬菜批发市场之一。全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已达20家,出现宁发、王顶堤、兴业、利德等一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企业集团。全区第三产业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15%以上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40%。目前,西青区第三产业继续以房地产开发、市场业为龙头,建设开发一批不同档次的度假村,别墅的公寓式住宅楼。在外环线沿线兴建辐射华北、西北、东北的钢材、汽车配件、自行车零件和花卉大型市场,筹建大型超市和文化、娱乐服务场所。
外向型经济全区三资企业达到380余家,外贸出口产品发展到28个大类,200余个品种,远销美国、日本、东南亚、美洲、欧洲、及港澳地区,出口产品总值达15亿元。14家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。西青经济开发区开发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展到4平方公里,并且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开发了1.8平方公里的天津微电子工业区。开发区一期2万平方米已全部出让完毕,二期开发和微电子工业区已进行部分土地出让。开发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,建成110科KV双电源变电站3座,35KV变电站5座,建有装机容量4万门的程控电话局。供排水系统健全,日供水量可达8万吨,建有排放能力为5.6立方米/秒和5立方米/秒的泵站2座。区内还建成了日供气能力2。1万立方米的液化气站,全方位为区内企业生产、生活服务。西青经济开发区注册企业180家,吸引外资13。4亿美元,有50余家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建厂,美国摩托罗拉、P&G、日本松下、武田制药等一批跨国公司落户西青经济开发区,标志全区外向型经济进入更高、更新的发展阶段。
|